“你我身边的人文教师”系列访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4-26浏览次数:18

爱看动漫的男神

钟凯老师长着一张可爱的娃娃脸,拥有年轻外表的他,还有一颗积极向上而阳光的心。他热衷于在课堂上与学生们进行互动,这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他思维活跃,总是能在一些看似常规的问题上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钟凯老师也是一个行动力特强的人。“我上个暑假准备写一篇论文,计划写14万字,可后来却写了16万字。”“很多同学觉得这个老师讲的很好,但是同学们不知道的是一个老师为了准备讲台上的一堂课,他在下面要花费的不仅仅是一节课的时间,可能是一天,亦或是两天。”关于大学备课,老师这样说到。其实,他是想借此告诫同学们,应当努力多去看点书,积累多一些的知识,要多想一些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老师给了你什么,要始终坚信事在人为。在他眼里“多读、会写、能说”是法学系学生必备的三项技能,这需要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去慢慢体会。大家肯定都会惊讶老师业余的最大爱好是看动漫。当被问及为什么喜欢看动漫时,他说:“我喜欢看带有魔幻色彩的动漫,因为那是一个充满想象的新世界。”老师这样谈到法学专业的发展前景,“法学是一门精英课程,专业性极强,学习法律需要经验、逻辑和积累。所以,大学四年显然不够我们去完全掌握,这就要求同学们自己沉浸下来,用心去学。”

 

读书是一个自我充实与成长的过程

邹波老师博学多才、见识广阔,但为人却十分谦和。她本科专业是汉语言文学,硕士是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博士是文艺学。谈到文化研究领域,老师打趣说道:“只有真正去研究后才会发现,每个人越往上走,研究的范围就会越窄。本科也许古今中外都会有所涉猎,但到了硕士就只学外国文学这一块了,所以我对于西方文学更专业一点。”在她看来,读书就是一个充实自己,使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在学校里,作为一名资深教师,邹波老师坚信要想充分了解文学,进行文学创作,就必须立足于实践。因此,一有机会她就会带着同学们进行实地考察,让同学们在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渐进地接受文化的熏陶,也正因为这种教学,邹波老师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与爱戴。在生活中,除了老师这个身份,她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母亲。就像每一个母亲那样,她很珍惜和儿子在一起相处的时光,她希望能和儿子一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邹波老师很尊重孩子的意见,她支持孩子的正确决定,懂得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她认为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比如,她觉得《红与黑》很好,《高老头》很好,但这并不适合孩子现在的年龄,他有自己的年龄层次,所以她可能还是会给他推荐像《城南旧事》或是丰子恺的书,不过前提还是要看孩子自己的需求。

 

乐的博士后

他渴望着“读书挥毫,优哉游哉”自由随性的生活;他倾心于“依山而行,傍水而居”恬淡惬意的日子;他率直、幽默、随和,直言“我的课堂上学生就是要放声地笑。”从一名普通的中专生到博士后,再到如今的大学教师,王万洪老师在历经艰难以后仍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教师这条路上,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做一个快乐的人,这也是老师发自内心的选择。平日里寓教于乐的他,总是能活跃课堂气氛,也愿意与学生们谈天说地。于他而言,生活就是苦乐相伴的旅行,而快乐才是他心底永恒的追求。“汇通古今,学贯中西”一直是他的学习目标,如今的他还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还在和同学们一起进步。我们从王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上,感受到了从他内心深处流露出的独立思想与美好的品质。作为一名教师,他一直在尽量地把自己储存的知识与热情最大程度地外化,在潜移默化中“润物细无声”。这也正是身为老师最大的价值与快乐所在。

 

真心做教育,真情写人生

同学们总爱亲切地把李钊老师称为“钊哥”。老师大学本科学习中文,硕士攻读旅游学,博士则专研巴蜀文化。来到西华大学后,他所教授课程最多时多达二十余门,他总不断地告诫学生,但凡吃了文化这碗“饭”,就必须多读文献资料,多了解历史典籍,学会不断地充实自己,扩张自己的思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一个人的文化之路则必须靠其自己踏实向前,除此别无捷径。老师坦言,他对于学生便是此种感觉,他还毫不介意地告诉我们可以直呼他为“钊爸”。 老师的幽默、大方形成了他独特的教学方式,他的学生们都很喜欢他、尊敬他。在旅游被神圣化的今天,老师以学者的身份客观分析了当前国家旅游的现状。“虽地大物博,有万千风景,悠远文化,却起步较晚,多有不完善之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老师对未来旅游业这样期许,“真正让旅游为国家经济效益做出贡献,同时能够惠顾民生。”此外,他强调,旅游这件事,是自己的也不是自己的,是个人与社会的结合,人在追寻自己所求的同时也不应该对他人、对社会造成不文明的影响。

 

“趁着年轻,好好学习吧!”

初见樊洁老师,便不自觉地被她的热情与幽默所感染,举手投足间尽是四川姑娘特有的神采。她倾心文学,因喜爱汉语言独特的魅力而选择了中文系。“清楚自己是谁,想要传递什么”是她时刻告诫自己的准则。无论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课还是内容繁杂的《现代汉语》课,亦或是热情洋溢的《演讲艺术》课都有她活跃的身影。能够多领域的尝试,离不开老师不断的努力,不可忽视的是她不曾停止的步伐。在职考研的她,以高出专业课分数线一百多分的优异成绩成功进入四川大学,继续提升自己语言教学的能力。她直言鼓励学生们考研,遨游更加广阔的知识海洋,领略更壮观的时间风光,这是每一个学子应有的决心。她曾前往韩国又松大学交流任教,体验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她除了与我们分享留学生们学习中文的热情,讲述在韩国因无法接受生吃活章鱼,而被调侃为不会享受美味的趣事,还特别告诫想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一定要明白自己的定位,要相信自己的民族文化。“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在进行文化交流时,都一定要有充足的文化信心。”她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