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ug环球会员登录李钊副教授参与拍摄的央视教科频道《跟着书本去旅行》射洪系列古镇印记---《目连故里》、《龙舞青堤》分别于2月7日、2月8日在CCTV-10播出,为广大观众带来一场关于目连戏与打铁花的视觉盛宴。作为ug环球会员登录的优秀教师代表,李钊副教授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此次受邀参加央视教科频道的节目录制,正是对李钊副教授学术成果和文化情怀的肯定。
打铁花与目连戏:古老技艺的文化传承
目连戏,又称“目莲戏”或“目连救母”,是一种源于佛教故事的古老戏曲形式。它以孝道为主题,讲述了目连救母的故事,传递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目连戏在表演形式上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手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打铁花,又称“铁火”,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烟火表演艺术之一。据传,这种技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明清时期。打铁花以生铁为原料,经过高温熔炼后,将铁水泼洒在空中,形成璀璨夺目的火花。这项技艺不仅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目连故里》与《龙舞青堤》:两部精彩纷呈的纪录片
在CCTV-10央视教科频道的两期节目中,《目连故里》和《龙舞青堤》分别聚焦了目连戏和打铁花技艺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目连故里》通过讲述“目连故里”的由来与目连戏这一历史悠久的戏曲的渊源和发展,展现了民间信仰和艺术形式的交融。
《龙舞青堤》则以生动的画面和深入浅出的解说,让观众领略到打铁花技艺的独特魅力和传承价值。这两部纪录片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更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传承与创新并行不悖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许多传统技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正如目连戏和打铁花所展现的那样,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传承与创新。我们应当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努力发掘其内在的价值,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相信通过他的讲述和演绎,我们将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目连戏和打铁花这些古老技艺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让我们携手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共创美好未来!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像李钊副教授这样的文化使者,继续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李钊,山东泰安人,中共党员,历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华大学文化产业系主任,四川省优秀挂职干部、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获得者,西华大学教学名师,西华大学优秀教师,西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入选“西华大学教师师资支撑计划”。先后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复旦大学访问学者。中国隋唐史学会会员、四川省巴蜀文化学会会员、四川省武则天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副秘书长、李冰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四川广播电台民生栏目特约嘉宾。主要研究方向:巴蜀文化、文化旅游、隋唐史。主讲《文化学概论》、《旅游学概论》等专业核心课程。其中,《旅游学概论》入选省级“特色示范课”(2018年)。西华大学通识核心课《历史与分析》课程负责人。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社科重点项目1项,主持省厅级社科重点项目4项;主持或参与《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景观标识牌文案策划》、《遂宁市“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横向课题30余项。发表《“十三五”期间巴蜀文化研究的进展与反思》(《中华文化论坛》2021年第4期,中国历史研究网全文转载,2021年9月1日)、《蜀守遴选及秦并巴蜀后蜀地农业的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12期)等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CSSSI 4篇,中文核心8篇。出版专著(含编著)《唐代四川农业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新华出版社,2021年,独撰。相关书评刊发在新华社客户端、《四川日报》等媒体,中古史研究予以推送)、《四川历史名人丛书·李冰研究文选》(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副主编)、《四川历史名人研究丛书·文翁研究文选》(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副主编)、《穿越历史的迷思——考古发现与古巴蜀文明探索》(四川辞书出版社,2017年,第一作者)等6部。曾接受央视科教频道、中新社、今日头条等媒体的学术专访。部分学术观点受到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网、中国经济网、四川在线、四川新闻网、江西新闻网等媒体的广泛关注。